您的位置: 首页 >我的班级>资源共享>详细内容

资源共享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中的误区优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中的误区优化

瓦甸幼儿园  丁雪芹

幼儿的一日生活是由入园、离园、进餐、睡眠、喝水、入厕、学习、游戏等各种活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过渡环节”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之间都有间歇,通常称为过渡环节。如教育活动之间、饭前饭后、午睡前后等,教师会提醒幼儿入厕、

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将生活活动作为过渡环节的主体,“有小便喝水等。它是一日各活动中的“驿站”,是非正式的,是闲散的,自由活泼的。

一、误区

1.放羊式

的孩子解小便”成为了活动结束,过渡环节的开始。此时有的小朋友蜂拥进入卫生间,有的小朋友没事就在教室里你追我赶,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跑起来。这种放羊式的过渡环节最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也会造成幼儿过度兴奋,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2.高控式

“第一、二组小朋友去喝水,第三、四组小朋友去尿尿……”我们常常会这样组织孩子。而且这样的效果也很明显,孩子们的确井然有序,教室里会安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可是,当我们温柔地向孩子发出这样的指令时,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违背了纲要的精神,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除了消极等待,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没有必要的“集体活动”是纲要中所竭力避免的。同时伴随着“丁丁,快点啊!”“凯凯,不能在厕所玩!”“我们一起数到三,再出不来的小朋友……!”过渡环节中,无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处于被动状态。在过渡环节的活动中经常是“管则限”“放则乱”的窘状。

3.顾此失彼

“先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折折纸。”“先喝完水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书。”“先画完画儿的小朋友可以去玩户外活动。”我们常常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减少孩子们的消极等待现象。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的确有效地避免了消极等待的情况,秩序井然,时间隐性浪费的情况大大减少。然而,许多本质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看到想看的图书,孩子们狼呑虎咽,本来能喝两碗粥,偏偏一口没喝就说自己吃不下了。为了看到心爱的折纸,孩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飞快地跑出换洗室 。

4.考虑不周

在早间入园、下午离园时,我们会安排部分区角活动,比如阅读区、建构区、益智区。因为这样的活动比较安静,让人感觉幼儿的秩序感很好。但我们发现在入园、离园这样时间短且不稳定的时间段,不宜采用阅读区和建构区作为过渡环节。因为孩子进行阅读和构建活动时,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如果常常被打扰,强迫中止,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应当安排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这些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

5.紧凑化

为了跟上幼儿园的作息安排表的时间,我们出现了紧凑、频繁的转换环节的现象。同时为“减少不必要的”, 我们对过渡环节也做了紧凑化的处理。小便好洗手、吸收好喝水、喝水好拍手游戏,一个跟着一个,孩子们就像在机械工作。

二、原因

这些过渡环节中的误区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对过渡环节不够重视。

为过渡而过渡。把过渡环节看作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为过渡而过渡。认为它不是“正规”的活动课,它的作用只是为下了个活动做铺垫,而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对其不够重视。

2.对纲要的错误解读

纲要中指出“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我们错误理解为纲要要求压缩过渡环节。其实,通观纲要的精神,我们就会发现,纲要中强调减少的是“不必要”的过渡环节,而“必要”的过渡环节,不但不能减少,还要增加。

3.追求教育活动的“效率化”,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幼儿园的效率化使许多幼儿园片面追求外在的效果,而没有把幼儿本身的发展看作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适当淡化外在效果,把幼儿的内在发展放在首位。

4.许多幼儿园在时间安排上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过渡环节的开展。制度化的管理,程式化的检查,让许多老师不得不尽力压缩过渡环节,以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应当适当增加时间安排的弹性,这样才能让过渡环节有机融入一日生活中。

四、优化

(一)特点

从幼儿的角度来说,过渡环节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它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思考和活动调整。因此,我们应将“过渡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作为一种需要加以消极避免。过渡环节中一般会存在两种需求:一是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的需求,这一需求一直以来都处在显性的位置,大部分的活动安排都是从这一需求出发的;二是幼儿身心的需求,在传统的过渡环节中,这一需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原则

1.弹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和课程安排上。时间上,班级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上下调整时间,1、2分钟的延伸或提前都没有关系。而我们的课程作息安排则也要体现,如生活活动、水果、区域活动三者之间,各班可以根据情况先介绍区域材料,然后进行生活活动,孩子吃完水果陆续的选择区域。或是先生活活动,边吃水果边介绍区域材料,各班情况不同,应对的方式不同。

2.科学原则。不易安排过于零散的活动和幼儿需要较长时间注意集中地活动。如阅读、剪纸等。因为过渡时间较短,除去必要的生活活动,只剩下5分左右的时间。而阅读、看书、手工等需要有较长的注意力集中,不利于孩子的长久持续性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三)策略

提供一些方法与策略供大家参考:

1.晨间活动前(幼儿来园接待):因为时间比较短,孩子又少,此时可以让来的孩子自由的照顾自然角并记录。同时进行个别沟通,尤其是小班孩子,情绪的疏导非常必要。

2.晨间活动与早操间的过渡:为解决入厕的拥挤问题,我们经常是分组,一部分孩子先去洗手间,一部分孩子先整理衣物、摆放椅子,然后交换。多数孩子结束后,我们就进行晨谈。不再等待。哪些慢的孩子看着大家都在讨论话题、播报新闻了,他们也会跟上来。

3.早操结束与生活活动、教学活动的过渡:

1)充分利用音乐元素,选择较长的音乐重复伴随整个过程。但是让孩子明白,音乐结束,我们就要上课了。因为动作有快慢,快的孩子跟着音乐做动作,或舒服的休息一会儿。

2)创设语言游戏:如我说你做、说相反、形容词游戏、词语接龙、量词游戏等。

4.教学活动与户外活动的过渡:谜语、笑话、创设课间活动区(利用教室里的一个柜子,放置相册、小班如小玩具、自制小书、活动集册等)让孩子随意翻一翻、聊一聊。

5.户外活动与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的过渡:合理安排生活活动、水果时间、区域活动的顺序。

6.餐前过渡:

1)餐前活动、生活活动时间我们可以给孩子听听轻松的音乐,来的名曲欣赏,或是定期开展故事会。

2)介绍菜色,什么颜色、形状,闻一闻激发孩子的食欲。也可以给菜起名字,如“小白兔大白菜”、“金太阳”、“大家乐炒饭”等形象生动且熟悉的名字,孩子们吃起来就更香甜。

7.睡前过渡:

1)用餐时间相对快慢比较明显,时间距离拉得比较大。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吃完的孩子做些安静的游戏,如手指游戏、民间游戏、折纸游戏、自由谈话时间——聊天吧等。

2)午睡前的散步很重要。怎样让幼儿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过得愉快呢?我带孩子散步时,不是带着孩子们一声不吭地走一圈回来就睡觉,而是在散步时,让与孩子自由结伴,也可以与弟弟妹妹结伴,玩一些小游戏,如“木头人”、“小动物走”、“数数”、“念儿歌”等。

3)散步回来后,孩子们上厕所,然后就轻轻的进入卧室。这时我就开始讲故事,孩子们一边听一边脱鞋。等故事讲完,大部分孩子已睡好了。有时,我不把故事讲完,而是给孩子们一个悬念。

8.离园前的过渡:

离园活动是幼儿从集体生活到家庭的过度环节,在离园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组织幼儿进行猜灯谜活动、才艺展示会或是精彩小舞台。

 

 

<!--EndFragment-->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