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浸润童年
让游戏浸润童年
我们准备开展对整个课程的大改造。
首先要进行课程审议,审什么?
第一步:审课程结构。
问题一:幼儿园课程中需要哪些环节?哪些环节是重点?为什么?
请大家一起来看我们原来的周计划表,从表上可以看到:虽然已经出现角色游戏、区域游戏、户外活动,但还是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 再看这张幼儿一日活动作息表,各环节时间精准,一环扣一环,孩子们的生活像军营生活般规整。我们从中几乎看不到孩子和老师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安排势必造成部分孩子的消极等待,每个集体中,总有行动快的孩子和行动慢的孩子,结果快的孩子就会一直处于等待的境地,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因此,课程改革第一步就是要合理选择、整合、规划一日活动各环节,去除不合理的环节,突出需要重点发展的环节,将生活环节融入其他环节等等。
经过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太多的集体活动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需要集体讲授的部分放入集体分享环节,至于练习操作部分就可以放入区域化学习环节。自主角色游戏、户外活动要予以保留。原来的生活活动都融入各个环节,比如早点就可以采取自主进餐的形式,由幼儿在区域化学习或者自主角色游戏时段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去进餐,并对自己的进餐情况进行简单记录。我们的幼儿采取的是插牌形式:一根棒棒糖代表一片饼干、一颗小苗代表一杯水或豆浆,这样孩子既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食餐点,又在生活环节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这样,我们定下来幼儿的在园生活分为四大块:区域化学习活动、自主角色游戏、户外活动、集体分享活动。基于本园的情境美术特色,我们决定把情境美术活动主要放在集体分享环节进行,户外活动以后也将是我们重点打造的一块内容,目前因为条件限制,暂不作拓展。
问题二:集体分享活动分享什么?
老师们提出——集体分享分享什么内容?就是把原来的集体活动中老师讲授的一部分讲出来就行了吗?还要讲什么?集体分享一周需要几次?每次需要多长时间?说实话,上次滨湖学习大家看了、听了,也问了,但是真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感觉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通过集体讨论,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小班一周安排两次集体分享活动,其中包括一次情境美术特色教育活动,其他还可以分享幼儿游戏活动经验、安全知识等等,分享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幼儿。语言活动如儿歌、童谣类就可以采取浸润式学习法,放在餐前、起床等环节进行,如果有语言句式要求的,就可以放入区域化学习活动。比如上周的语言区《数青蛙》,这首儿歌对于小班幼儿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幼儿的无意记忆基本是不可能完成,因此,老师们制作了背景图、青蛙,投放到语言区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又发现:孩子们数完青蛙的眼睛、嘴巴、腿,到了说儿歌的时候又忘记了,因此又曾设了小图标,帮助幼儿将数好的数字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图标讲述儿歌。
问题三:集体活动如何转变为区域化学习活动?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分区域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活动刚刚已经讲过了,就不赘述。2.数学活动可以把操作图卡投入活动区,还可以按照要求投放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操作。比如,提供玩具让幼儿进行数物对应,或者按照规律排序等等。3.音乐区可以投放小乐器、录音机等,供幼儿自主学习。4.科学区除了提供相关材料进行试验以外,还可以提供动、植物进行观察记录等等。5.美术区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游戏。6.健康就以安全网络平台小活动为主,放在集体分享环节,不再单独设区。还有诸如动物、植物等教育元素就融入各区,既是装饰,同时又是课程资源。
问题四:如何制订、呈现课程计划? 呈现给家长的是什么?呈现给教师的是什么?呈现给孩子的是什么?
大家一起来看下主题计划表,这是以前的表格,都是集体教学活动,分领域安排的,这是现在的主题计划表,大家可以看到已经分为区域化学习、集体分享、户外游戏和角色游戏四大块,每一块都列出详细内容,而且有的内容分布在两个版块,比如数学区的大海报、点点点等。这一块主要是呈现给教师看的,让教师对主题活动有哪些,放在哪一块进行都心中有数。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张表,这是幼儿的区域化学习任务卡,主要是呈现给幼儿和教师的。幼儿通过学习任务卡,建立任务意识,当孩子们完成一个区域学习任务时,他们会得到老师盖的章,这让她们很有成就感,常常有孩子盯着老师问:老师,老师,还有没有新任务了?还有的孩子在完成区域化学习《数青蛙》时,尽管进展得不是太顺利,但他还是执着的一遍又一遍的去学习,完成了他就能得到象征荣誉的那枚印章;教师则通过任务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进展情况,随时把控幼儿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幼儿学习建议。
还有这两张表:原来张贴在家长园地的周计划表改成了现在这种模式,包括两个部分:主题实施计划和主题计划表。这主要是呈现给家长看的,通过这张表格,家长可以看到这个主题幼儿主要有哪些发展目标,主要将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作为家长又如何对主题活动予以配合。
课程审议之二:课程审议流程及注意事项
问题一: 主题审议放在什么时间合适?
目前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提前两周开始审议下一个主题内容。由于这项教改刚刚起步,管理者、教师都对这个处于一个混沌摸索的状态。说实话,虽然大家都到无锡实地跟岗,仔细观察了,也认真询问了,但是对于她们是如何达到这种状态的,如何构建课程的,如何设计游戏的,还真是没有办法一时半会儿就明白的,一切都得自己去摸索。一开始我们审议了一个主题的几个版块活动内容,按照以往的经验安排了每周的活动量,信心满满的开始了我们的教改。但是一周以后,老师们反馈说,原计划一周安排的游戏太多了,孩子们和老师们都很赶,来不及完成学习任务,要减量,所以一周以后我们再次组织课程审议将游戏数量进行了调整,原先我们的学习任务卡是一周一张卡的,完成以后就换新的,调整以后的任务卡将主题中的学习任务都一一呈现出来,整合在一起。新的任务卡既在数量上做了调整,又方便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进度展开自主学习。
经过实践,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总的主题审议还是提前两周比较合适,然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展开补充审议。
问题二: 开展主题前教师需要做哪些准备?
开展主题游戏前,教师做的准备主要有:
- 文字资料。
主题实施计划、幼儿学习任务卡、
各活动区游戏实施计划
- 材料准备。
关于游戏区域化学习活动开展所必需的物质材料。比如《游戏总动员》主题中,教师需要为孩子提供以下材料:绘本小书《点点点》、《老鼠偷吃我的糖》若干本、《老鼠偷吃我的糖》故事任务线索图、各种乐器若干、仙人掌实物、制作仙人掌的过程示意图、找小猫的音乐、小猫、猫妈妈头饰各两个、四种乐器、安全的场地、草间弥生的代表作品若干幅、各色点点贴纸若干、实物积木8块、玩具及放玩具的小筐若干、画有不同数量气球、彩旗的图卡若干、彩色泡泡水、习惯、自制科学小玩具等。
- 环境渲染。
如各种动植物:仙人掌、蝌蚪、含羞草、发芽的种子等;还有画家的名作张贴画等。
- 经验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草间弥生的艺术家生平故事、作品涵义等。
问题三: 活动中教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区域化学习:不同于自主角色游戏,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更重要的角色是关注并指导幼儿的个别化学习。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接受程度不一样的情况,我们把需要讲授的部分放在集体分享部分统一讲好,操作练习部分放在区域化学习由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
自主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在开展自主角色游戏之前,会有一个书面的游戏计划环节。那么小班幼儿由于各方面能力稍弱,关于游戏计划我们有所调整。刚开始我们是采用的口头制订计划的方式,小班幼儿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制订书面计划,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往往把制订的计划都抛到了脑后,不能按照计划实施。因此,我们商量是否可以通过游戏后回忆、记录游戏情况、讲述游戏故事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来培养、发展孩子的记录能力。就这样,我们的自主角色游戏环节调整为:口头制订游戏计划、幼儿自主游戏、回忆记录游戏情况、讲述游戏故事这样几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观察幼儿。观察每个幼儿所处的游戏水准,给予必要的支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小班幼儿的游戏记录。
问题四: 如何备课?备什么?整个结构、重点是什么?
进行课程游戏化改革以后,我们对教师的备课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原先我们的备课是按照一日活动环节进行逐步的备课,大家一起来看看。而且我们的教师是分主副班的,一般主班才需要备当班活动。除了备课,教师还需要撰写一定的观察故事。在进行课程改革后,教师们感觉很迷茫,她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怎么备课?备什么?有哪些环节?通过一次一次的研讨,我们逐渐明晰了这些问题,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调整后的备课内容。一共分为这几种类型:主题实施计划、幼儿学习任务卡、区域化学习活动方案、观察记录幼儿学习故事。前两种已经进行了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主要来讲讲第三种:区域化学习活动方案。这一块我们主要还是分区域进行备课的,比如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音乐区、美术区、健康区等。每一个区域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活动名称、活动区域、活动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跟以前相比,多了活动区域、活动形式两个部分。其实改变的还不止这些。比如: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要分别针对集体分享和区域化学习两种不同的形式制订详细的内容;比如,我们在文档中加上了图片,这样可以更加一目了然,增强活动方案的可执行度。另外,我们实行了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师们可以主要准备一种活动,然后资源共享。除了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工作的重点放在观察幼儿、指导幼儿上,实践中有问题、有发现及时记录,最后形成详尽的学习故事,有助于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们的区域化学习活动方案。(打开活动设计)
课程游戏化改革改变了你我他
孩子的变化:
镜头一:孩子们簇拥着老师,老师老师:新的任务什么时候有啊?我要完成学习任务!(受到完成任务后小印章的鼓励,孩子们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
镜头二:曹惟在语言区自主学习儿歌《数青蛙》,一遍又一遍,总是差了那么一点说不好,看他已经学习了好久,老师好意提建议说:要不明天再学吧!谁知他执着的说:不行,我一定要说好。
镜头三:豆豆麻麻------老师,这两天怎么回事,豆宝每天回家都要吃好多饭!
镜头四:(保育老师感慨的说)现在孩子们吃饭也吃得更香了,睡觉也睡得更好了!
镜头五:哈哈,那个平时看起来闷声不响的宝宝居然观察能力这么强,画的小蝌蚪栩栩如生,以前还以为他尽发呆了呢!
镜头六:(宝妈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宝宝着急的说:“那我们等会儿还回不回幼儿园了,我要来玩游戏。”
老师的变化(反思)
感想一:每天都忙得连坐椅子的功夫都没有,但是很充实,有目标,有事做,有发现,有欣喜……
感想二:不是简单的把集体教学中的练习部分放入区域化学习就行了,不然一直重复讲述,教师工作量太大,孩子也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需要改进,增加区域化学习的游戏性。
感想三:要去掉以前的伪“主题”,真正尝试用一个主题把各个区域的学习链接起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开展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老师们的感想颇多,都是真真切切从自身实践出发产生的想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刘晓燕老师撰写的反思。
教辅人员的变化
全体总动员,保安爷爷拿起小锹种起了花朵,拿起剪刀一个个剪下孩子们游戏用的圆片片;保育老师在学习区域中忙碌着,化身为最耐心最温柔的玩伴;食堂的叔叔姨妈帮孩子们精心挑选了游戏用的土豆、黄瓜……
管理者的变化
课程游戏化改革实践中,管理者是领衔人——提出改革的大概方向和思路;管理者是倾听者——倾听教师们的反馈和意见,适时调整改革中的细节问题;管理者是支持者——对于教师们的大胆设想给予支持,对于物质精神上的要求给予支持;管理者是观察者——观察教师和孩子们的变化,提出有效建议。
通过课程游戏化实践,我欣喜的发现园本教研真正内化到老师们的行为中去,除了统一组织的课程审议和复议,经常能够看到教师们自发在组织小型研讨,在实践中,教研活动不再是“领导要我学”,而变成“我想自己学”,教学沙龙不再是由教研组长提出一个命题,大家分头撰稿发言的状态,而是不断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通过课程游戏化实践,我们每个教师都在逐步成长为一个会发现,会提问,会思考,会解决的好老师。
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奔着一个目标去,踏踏实实干,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孩子都会拥有一个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用户登录